与以往传统保守的老人不同,眼下不少受过良好教育、维权意识浓厚的老人,趁着身体状况良好时赶紧对自己的财产做出公证,按照他们的想法,这样做一来可以避免身故后儿女因为遗产纠纷而造成不睦,甚至反目;二来可以保障自己有生之年没有后顾之忧。记者采访南京市公证处了解到,今年截至目前,全市已受理608件遗嘱公证案例,去年全年公证数为300多例,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翻番。
提前过户不如做个遗嘱公证
昨天上午,记者来到南京市公证处,恰巧遇到来办理遗嘱公证的袁姓老夫妻。袁老91岁,老伴83岁,他们没有儿女,生活多靠侄女葛女士照顾,老夫妇名下有一处房产。葛女士陪二老对该套房屋做遗嘱公证。记者看到,根据案件受理规定,工作人员让葛女士回避办事流程,以确保老人对自己财产的独立授权。“我们平日里最怕生病,怕的就是侄女频繁从上海赶来耽误时间精力。”老太太告诉记者,侄女对他们一直很孝顺,作为报答,他们商量决定百年身故后,把唯一的房产留给侄女,来到公证处本是想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的。对此,市公证处工作人员解释说:直接过户和遗嘱公证不同,因为过户后意味着老人名下再无财产,万一出现意外老人的权益将得不到保障,建议他们先做一个遗嘱公证。袁老夫妇连连表示赞同。
在门外等候的葛女士告诉记者,她单位在上海,平时经常奔波于南京上海之间。“我不是图房子才来照顾伯父伯母的。过户是老人自己提出来的。”她对于做遗嘱公证的做法表示接受,“老人吃了定心丸就好,即便没有房子我也一样会照顾好他们。”
提前分配财产是观念进步
南京市公证处柏建中科长告诉记者,来做遗嘱公证的老人中,90%都牵涉到房产。有的像袁老夫妇一样,是主动来做公证的;有的是在儿女的要求下来做公证的,这里面有不少是多子女家庭。无论老人还是儿女,担心老人身故后,几个子女会在房产的分配上出现纠纷,造成矛盾甚至反目,希望提前明了。
鼓楼区一对离休老人,有三个儿女,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看望。老人主要靠自己几个兄弟姐妹之间的走动料理晚年生活。不久前,老人召集几个子女说:要对房产进行遗嘱公证,常回家看望的多给,少回家的可能不给。三个儿女对父母这样的做法有些吃惊,但转而很快就理解了他们的无奈,表示会经常回家。
“很多老人思想观念比从前开放,不避讳谈论生死,敢于提前把财产拿出来分配妥当,这是维权意识增强、社会进步的体现。”柏科长向记者分析说,随着这些年房价持续走高,越来越多老人会认真考虑自己手上含金量相当的不动产,有的老人还以房产作砝码考核儿女是否对自己尽孝。遗嘱公证方式稳健,没有风险少后遗症,因此成为老人首选的方式。
记者了解到,截止到10月15日,南京市公证处今年受理了608件遗嘱公证案例,其中主要是老人为房产公证。而去年全年处理同类案例300多件。